您的位置:首页>公益服务>农业新闻>详情页

公益服务

农业新闻
金井镇塘东村:5000只鲎苗在这里游入大海
2023-08-25 14:19 |来源:晋江经济报、晋江新闻网、海上福建

  

8月22日上午,晋江金井塘东村。

烈日下的触角沙滩,像一只亮晶晶的银勺伸向湛蓝的大海。上午10时许,在紧邻触角沙滩的海边,5000只鲎苗从小杯中欢快跃出。小鲎宝宝扑闪着小身体,轻盈地潜入泥沙滩。

“小鲎进入泥沙滩大概10分钟后,就会钻进泥沙里”,这天,正是2023年七夕海峡两岸鲎保育日系列活动的举办日。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翁朝红,一边指导大家科学放流,一边开展中华鲎幼鲎栖息地的相关科普教学。

人头攒动的活动现场,塘东村村民蔡竞翔跑前跑后,用相机记录这一刻,满头大汗。

“这十年来,我拍了很多鲎的照片。如今越来越多人加入守‘鲎’行动,我期待有一天能够拍到沙滩上满是成年鲎的场景,就像我小时候常见的那样。”再次见证幼鲎的增殖放流,这位关注中华鲎达十年之久的村民开心极了。

结缘始于十年前

 提起塘东村,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亚洲唯一的触角沙滩。实际上,塘东村还有另外一个“宝藏”,那就是中华鲎幼鲎栖息地。

 中华鲎,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4亿年,是珍贵的海洋活化石。

 蔡竞翔出生于1979年,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门口的沙滩上常常能看到鲎。

 “大概是在2013年,我开始寻找塘东村独特的文创符号。这时我才惊觉,好像很少在海边看到鲎了。”热衷于文创开发、网名为“黑熊”的蔡竞翔说,从那个时候起,他开始关注鲎。

 彼时,蔡竞翔还以为在塘东村的海滩上鲎变少只是个例。待他深入了解后,才知道鲎的生存状况已经不容乐观。2019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将中华鲎的等级从“数据缺乏”更新为“濒危”;2021年,鲎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也是在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每年6月20日定为“国际鲎保育日”。2010年,海峡两岸学者将七夕确定为“鲎保育日”。

 为何将七夕这天作为海峡两岸鲎保育日呢?据了解,中华鲎是海峡两岸共同的珍稀濒危物种,因其喜雌雄成对生活,因此有“海洋鸳鸯”的美称。

因塘东村触角沙滩有丰富的幼鲎资源,2022年七夕,福建省首个鲎保护社区在塘东村成立。因疫情原因,揭牌仪式延期到今年举行。

 “碧海守‘鲎’,我们将凝聚更多力量一起保护中华鲎。”塘东村党总支书记蔡松群说,这也是塘东村和鲎的“情缘”,希望这个古老的物种,能在塘东村更好地繁育、成长。

“剩地”意外变“宝地”

塘东村与鲎的“情缘”,又是如何结下的呢?

 塘东村素以海产著名,拥有长约2500米的海岸线,浅海养殖一直是村里的传统产业。常住人口814户中,从事浅海养殖的有近百户,海上种植面积约30000亩。

 “养殖海蛎、紫菜、海带,对海水质量要求都很高。”蔡竞翔说,唯独著名的触角沙滩旁,有一块滩涂海域是泥沙滩,海水不如其他海域清澈,一直是全村浅海养殖户的“剩地”。

 没承想,就是这片“剩地”,成了鲎的“宝地”。而这,缘于蔡竞翔一次不经意的发现。

 “2015年盛夏的傍晚,我拿着相机,漫步在这片滩涂海域。不经意间,我看到泥滩地里有不少小东西在蠕动。仔细一看,竟然是小鲎。”蔡竞翔颤抖着手,摁下了相机的快门。

 这一片全村渔民都看不上眼的”剩地”,竟然是小鲎的天堂!

 蔡竞翔说,这几年因为关注鲎,他认识了同样关注鲎、守护鲎的公益组织的朋友,还了解到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院校都有相关专业的师生在保护和研究鲎。他将塘东鲎的资料提供给院校机构,并邀请他们来塘东实地调研。

 时间来到2021年。这年,七夕海峡两岸鲎保育日活动的举办点一直没定下来。在蔡竞翔的邀请下,翁朝红带着学生团队来到塘东村,并在触角沙滩边的泥滩地里,发现了数量颇丰的野生小鲎。

 眼前的景象让翁朝红十分欣喜,就此,海峡两岸鲎保育日活动首度落地塘东,并持续了3年。

 就在记者急于寻求这片泥滩地何以成为小鲎生长“风水宝地”的秘诀时,昨天上午,福建省海洋生态文明促进会会长方垂弘一席话道破天机。“小鲎最喜欢泥滩地,因为有沙子也有淤泥,既适合小鲎藏身,也能提供它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且,触角沙滩边泥滩地的海沙粗细适中,是鲎的最佳产卵区。”

 方会长介绍,据2022年亚太区鲎观测调查结果显示,触角沙滩边这块泥滩地的单位样方幼鲎最大密度和平均密度均位列亚太地区第3,是亚太地区宝贵的中华鲎幼鲎栖息地。

 翁朝红告诉记者,栖息地被破坏、过度捕捞是鲎濒危的主要原因。可喜的是,塘东村这块滩涂海域保留了鲎原生态的栖息环境。“晋江各级政府十分注重环境保护,更有像蔡竞翔这样热心的村民,很适合在这里开展鲎种群修复工作。”

碧海守“鲎”会有期

 增殖放流现场,记者看到,在水中游动的小鲎约拇指盖大小。

 “这次放流的鲎在2龄至4龄之间,比去年放流的小鲎大,成活率应该也会更高。”蔡竞翔说,小时候他常把海滩上的小鲎带回家养着。“其实人工养殖是养不活的,希望游客在海边捡到小鲎后能放生。”

 记者了解到,鲎孵化后,每蜕壳一次为1龄。龄数越高,在野外的存活率也就越高。

 翁朝红介绍,往年,在实验室将鲎养育到4龄需要两三年。今年来,通过营养强化和技术优化,3个月的时间鲎就能达到3龄、4龄,是个可喜的突破。“鲎从受精卵到性成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当前还做不到把鲎培育至成年再放生,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许明年我们增殖放流的就是5龄、6龄的鲎了,这是鲎种群修复的重要途径。”

 当天,增殖放流活动结束后,还举行了闽台保护中华鲎交流(线上)活动,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参与。

 目前,塘东村有多少鲎呢?翁朝红表示,数量难以统计。

 “我每天都来这里拍照,很难看到。”蔡竞翔说。可喜的是,村民保护鲎的意识在不断增强,渔民捕到鲎后放生的消息在村里也时有耳闻。

 蔡松群说,除了加强宣传,村里还购买了沙滩清理车,每天有专人在海岸上来回穿梭,清理海滩垃圾。

 ”鲎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包括海滩的泥沙比例、温度。作为鲎保护社区,我们将加强宣传,不仅是面向本村村民,还有游客,让大家一起来保护环境,不要将海滩上的小鲎带走。“蔡松群说。

 蔡竞翔说,成年的鲎在农历六月、七月到海滩产卵,随后返回深海。往后漫长的十几年里,小鲎宝宝就要在这片海滩成长,直至成年,才进入大海。

 “让我们齐心守‘鲎’,才能‘鲎’会有期!”